2025-10-13
市场调研数据显示,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线束市场规模已达约4.54亿元,预计到2031年将接近16.82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.4%。
与此同时,QYResearch的统计也显示,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线束市场销售额达到0.63亿美元,预计2031年将增至2.49亿美元,21.7% 的年复合增长率印证了市场的爆发潜力。
这片新兴市场正吸引着众多线束企业纷纷布局。
01 市场前景:爆发式增长已定局
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。
据行业数据透露,2023至2025年间,具身机器人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达147%,头部厂商已实现小批量交付。
这种增长直接触发了对高性能线束的需求。
从市场规模来看,人形机器人线束市场增速明显高于传统工业机器人线束市场。
后者在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为16.33亿美元,预计到2031年将达到31.77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为11.0%。
虽然工业机器人线束市场依然稳步增长,但人形机器人线束作为新兴细分市场,展现出更强的增长动力和爆发潜力。
02 技术挑战:高于工业机器人的性能要求
人形机器人线束是指连接机器人各个部件的电线和电缆的集合,承担着电力传输、信号控制和数据通信的重要功能,堪称机器人的“血管和神经系统”。
总体来看,其性能要求高于工业机器人线束的性能要求,略低于车规级线束的性能要求。
具体来说,人形机器人线束面临四大核心技术挑战:
高柔性耐弯曲 由于人形机器人涉及多自由度运动,线束需具备高柔性、耐弯曲特性,以适应关节频繁运动和狭小空间布线需求。
华菱线缆在其技术声明中指出,人形机器人线缆的耐弯曲寿命需完成百万次以上的弯曲、扭转、拉伸复合运动。
轻量化与小体积 人形机器人躯干、四肢内部空间狭窄对线缆的直径、重量有严苛限制,重量占比需控制在整机质量的2%以内。
抗干扰与多信号传输 线束需同时具备传输动力电、信号、数据等综合集成能力,并具备良好的抗干扰特性。
环境适应性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,线束需具备耐油、耐老化等综合性能,满足复杂环境作业需求。
03 竞争格局:全球参与者与本土企业共舞
全球人形机器人线束市场竞争激烈,主要参与者包括Cloom Tech、Taiyo Cabletec、Lapp Group、Igus、Stäubli等国际品牌,以及一批正在崛起的中国制造企业。
中国本土企业如沃尔核材、华菱线缆、沪光股份等正积极布局这一赛道。
沪光股份在2025年宣布,其人形机器人项目首套样线已成功落地,并与部分客户初步达成合作意向,部分产品已在客户端试装。
沃尔核材则表示,公司的工业机器人线缆已通过线束客户应用到终端关节机器人、协作机器人等领域,目前已实现量产。
华菱线缆也透露,公司在人形机器人线缆领域的业务推进顺利,已就相关产品与多家企业完成送样、试样及产品迭代工作。
04 战略布局:抓住风口的关键路径
面对这一爆发前的市场,线束企业需从多个维度战略布局:
技术攻关 企业需要集中研发力量突破材料与工艺限制。
沃尔核材正持续聚焦产品的创新与迭代,强化行业领先地位。
人形机器人线束的开发需突破高分子材料改性、动态弯曲寿命预测模型等关键技术,其中材料配方与结构优化占比达研发成本的60%以上。
客户协同 与机器人制造商早期绑定尤为重要。
头豹研究院指出,主机厂对供应商审核周期长达18-24个月,包含振动测试、高低温循环等严苛验证环节。
成本控制 随着商业化进程加速,线缆成本占整机BOM比例需从当前的12%降至8%,这要求供应链提升国产化率和生产良品率。
标准化与专利布局 企业需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,加强专利申请,为未来的市场竞争构筑壁垒。
华菱线缆已围绕人形机器人线缆开展专利申请、标准制定工作。
05 品联电子:如何在风口来临时做好准备
面对人形机器人市场的爆发前景,品联电子已积极布局机器人线束领域。
我们认识到,人形机器人线束的性能要求远高于传统工业机器人线束,特别是在抗震动性能方面,要求是工业机器人的10倍。
为此,我们专注于高柔性、耐弯曲线束的研发,以满足人形机器人关节频繁运动的需求。
同时,我们的产品严格控制线径和重量,适应人形机器人狭小安装空间的限制。
我们还积极提升产品的抗干扰能力和环境适应性,确保在复杂环境下信号的稳定传输。
返回顶部